close
昨晚半夜剛回到神戶,剛結束一場台日韓社區營造國際座談會。まちづくり(machizukuri)社區營造,十多年前在文建會陳其南當主委的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文建會叫它"社區總體營造"),炒得沸沸揚揚,這幾年更應農村產業振興.九二一災區重建.本土意識提升等等原因,在台灣全國各地的許多不起眼的小角落默默紮根。
學都市計畫的人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個主題,當然也是當年我還當學生時就非常有興趣的一塊領域。
1999年發生集集大地震,半年後日本都市計畫學畫派遣了調查團赴台灣災區調查,當時剛到日本即將屆滿一年的小小研一學生我便是其中一名最資淺的小小調查員~然而,最資淺的我還同時擔任了這個調查團的翻譯!(沒辦法學會實在太窮了,請不起翻譯~@@)
這個調查至今雖已七年多,卻仍令人記憶猶新~因為,在這個時期我經歷了太多的人生的第一次!
第一次參加學會,第一次學術調查,第一次翻譯,第一次為日本人安排調查行程,第一次和台灣行政體系打交道,第一次了解研究者的真實生活,第一次遇到未來的老公...
這個調查團的團長,林泰義教授,是日本MACHIZUKURI的先驅,為日本的MACHIZUKURI的歷史寫下許多創舉的開路先鋒老前輩。(日本NPO法的制定林泰義教授工不可沒!)
同團的六位團員也成為我人生中至今為止亦師益友的重要夥伴~(當然包括我們家的老爺啦!)
台灣災區調查的觸角從當年的災後緊急救災階段,重建,到現在甚至延展到社區營造.產業振興等等更寬廣的角度。
累積了在台灣這七年多來數十次的調查訪談學術研討經驗,我無心插柳地口譯下來,今天竟真的成為了一個譯者。
也因此,當響庭先生,一位日本MACHIZUKUEI界的年輕學者(當年也曾與我一同到台灣調查多次),決定發起台灣.日本.韓國學者的MACHIZUKUEI研究會時,第一時間便通知我一定要負責這一連串研討會的翻譯。
兩個多月前,研討會時間確定後我開始莫名的焦慮。與會的日本成員大都是我的老朋友,主角的林泰義教授更是五年多沒見!
正式以口譯為業後的第一次見面,見面的對象都是我的口譯原點時期的老夥伴,那種緊張的情緒難以形容。這是否也是一種近鄉情怯?!

為期兩天的國際研討會順利在昨天傍晚閉幕,七點多我搭上回神戶的新幹線,告別了老朋友,並約定了下一場將在神戶舉行的行程。
韓國團有兩位口譯,台灣團兩整天卻只有我一人。很吃力,很緊張,很疲憊,卻很興奮!
離開學術界後,我有多久沒再接觸到過這些我深愛的題材?!這幾年的調查我已從調查員身分退回到單純的譯者,調查的內容不完全是我想做的。但這場研討會彷彿讓我回到了學生時代,我的收穫不只有做為譯者的報酬,更得到了許多啟發與知識。
口譯真是個神奇的角色,雖然每次工作的領域都不盡相同,但毫無例外的,每次的工作都有每次的感動與收穫!

新幹線因為打雷停電延誤了一個多小時,以致我回到家已過午夜十二點。獨力帶了兩天小孩的老公為我等門,卻累得在沙發上睡著了。
突然感覺自己擁有好多幸福!我愛的工作,我愛與愛我的家人和朋友,我也要學陳之藩,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吧!

閒聊:這樣的國際比較研究挺有趣的,特別是從來也不愛韓流的我對韓國的認識很有限,經過兩天的交流,簡單來說,我真覺得台灣人不要妄自菲薄,因為台灣民主化的程度與意識,對環境文史的關心都不輸韓國!韓國人真的很愛鬥,愛批判,連提問的時候都可以明顯感覺出民族性的差異。這無關褒貶,純粹是個人感想。
另外,台灣學者的英文程度都不錯耶!這次參加的多是年輕學者,多是生面孔(雖然也有名人在其中),希望台灣團要努力,能好好完成使命!期待能磨擦出許多不同的火花!



Keyword
日本:
まちづくり
革新自治体
まちづくり条例
地区計画
市民社会
市民参加・住民参加
まちづくりセンター
地方分権
ワークショップ
特定非営利活動促進法
地域力
新しい公共
韓国:
民選自治
都市連帯
市民連合
均衡発展委員会
軍事政府
セマウル運動
歩きたい都市づくり(都市連帯)
パラダイム
住みたい地域づくり
行政主導型まちづくり
光州
美しいまちづくり
住民自治センター
台湾:
Top-Down(由上而下)
Bottom-Up(由下而上)
Empowerm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文建會
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規劃師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
六星計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verystu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